数据显示,3年来,涉农扶贫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3.5万亿元。大病保险制度实施9年来,累计赔付5535.88万人,全国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的基础上平均提升了10至15个百分点。
创新农险产品护航地方特色产业
保险以风险保障为立业之本,针对脱贫攻坚打造的一揽子全方位保险扶贫方案突出强调“保”字,对症下药,全力兜住风险底线,筑牢防贫保障网。回望近年来脱贫攻坚之路,农业保险起到了重要作用,在自然风险来临时,不但有效保护了农户的劳动成果,稳定了农业生产,更全方位提高了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,农业保险已深度融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。
阳光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,近年来,该公司不断加强农业保险专业队伍支持和基层服务网络建设,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,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服务“三农”。据统计,截至2020年12月,阳光财险为近63.58万户农户提供农业保险保障,累计承保农作物面积3819万亩,承保养殖业数量4195万头(只),承保森林面积1.09万亩,共计提供风险保障282亿元,支付赔款1.56亿元。
聚焦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,针对粮食、油料、牲畜、家禽、水产、蔬果、林木等重点农业产业,阳光财险积极开发农畜产品特色保险,承保标的覆盖大宗农作物、地方特色林果产品、特色农畜产品等。此外,还开发了柑橘收入保险、生猪价格指数保险、玉米收入保险、大豆收入保险等高保障农险产品,为地方农业产业提供保障,助推当地经济发展。通过开发农业保险产品,发挥保险风险保障作用,减少自然灾害等风险给农户带来的损失,为农业稳产和农民增收保驾护航。
除了为地方特色农产品提供风险保障外,“保险+期货”这一模式也成为保险业服务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。截至今年,“保险+期货”已连续6年被写入“中央一号文件”,成为金融服务“三农”的重要内容、助力脱贫攻坚的金色名片和产融结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。
具体来看,“保险+期货”横跨保险、期货两个行业,有效发挥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保险风险管理功能,连续几年试点效果显著。数据显示,2015年以来,期货行业联合保险公司累计开展“保险+期货”试点930个,共计投保农产品近1400万吨,覆盖种植面积3500余万亩,惠及全国27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的459个县域,参保农户达141万户。作为国内首倡“保险+期货”的交易所,大商所自2016年起通过“保险+期货”项目,惠及了47.2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,涉及138个原国家级贫困县,实现理赔3.24亿元。
对接产业扶贫提升乡村“造血”能力
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最直接、最有效的衔接点。
在产业扶贫资金精准灌溉过程中,保险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带动贫困户参与生产,以释放其内生“造血”潜力,激发“造血”动力。一方面,有针对性地突出保障本源和社会治理手段功能,保障农民收入稳定;另一方面,充分发挥保险增信和资金融通能力,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水,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村保险金融市场繁荣。
长期以来,贫困地区企业由于缺乏有效抵押和担保,融资难、融资贵成为制约当地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障碍,产业发展上不去,脱贫致富难上加难。针对扶贫产业痛点,保险业通过“信用保证保险+利息补贴”等方式缓解农村信贷市场信用白户问题,极大程度降低了产业获取资金门槛和融资成本。同时,政府、银行、保险机构风险共担,既增强了银行贷款资金安全性,也减轻了政府财政压力。
2017年7月,平安产险打造了全国首个以保险创新撬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、精准链接贫困户的造血式金融扶贫模式――“平安扶贫保”,围绕“金融造血、精准帮扶、长效促进、防贫兜底”,建立产业扶贫闭环支持体系。具体来看,通过信用保证保险、政府、银行三方风险共担,帮助带贫企业降低融资门槛,突破信贷难题;为帮助产业扶贫项目顺利运行,提供覆盖人、财、物的一揽子保险方案,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兜底保障;利用自身电商平台及科技手段,为企业产品提升品牌、拓宽销路。据了解,在产业扶贫上,平安通过扶贫保、发债、贷款等多种形式,共发放227.84亿元扶贫资金,通过消费扶贫销售了高达2.36亿元的农产品。
大地保险近年也持续加大农业保险力度,不断创新农险产品及服务,开发的“防返贫保险”产品已为脱贫地区近155万群众提供了风险保障。同时还推出了产业扶贫、教育扶贫、党建扶贫、结对帮扶等扶贫方式,形成“脱贫+防返贫”攻守兼备的有效实践,为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提供了保障。
助力健康扶贫防止因病致贫返贫
因病致贫、返贫是扶贫难点,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须啃下的“硬骨头”。在推动贫困人口应保尽保、实现基本医保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后,拓展扶贫精度成为必须项。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拓展和延伸,大病保险给大病、重病患者带来了更高保障,有效巩固脱贫成果,防止返贫致贫。
大病保险是对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制度性保障,其建立初衷是为解决城乡居民医疗费用负担过高的问题,主要保障对象为城乡居民。值得一提的是,大病保险还将享受待遇重点向高费用人员、高龄人群、困难人群倾斜,让弱势人群更受益。通过融合救助机制,大病保险以起付标准减半、各段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的方式,实现精准帮扶。以苏州市区为例,去年1月至11月,共计1511位实时救助人员获得大病赔付金额875.33万元,个人现金减负率27.62%,明显高于普通人的22.84%。
没有全民健康,就没有全面小康,巩固提升健康扶贫成果,不能让一个贫困人口因病掉队。中国人寿(601628)积极开展大病保险扶贫工作,通过“一降两提高”(降低起付线,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),协助地方政府完善大病保险扶贫政策设计,提升贫困人口的报销比例。截至2020年12月31日,中国人寿在办大病保险项目超过220多个,覆盖3.6亿城乡居民,其中80%的项目带有向贫困人口倾斜的保险责任。同时,还专门开发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补充医疗保险产品“国寿美好生活精准扶贫团体补充医疗保险”,与基本医保、大病保险无缝衔接,为贫困人口提供“基本医疗+大病保险+补充医疗保险”的多层次医疗保障。
今年5月,银保监会印发《保险公司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管理办法》,构建了一套覆盖大病保险承办全流程、全环节的监管体系,包括事前的经营条件管理,事中的投标管理、服务规范、财务管理、清算管理、风险调节管理,事后的市场退出管理等各项制度,进一步规范保险公司承办大病保险业务行为,提升服务质量水平。
巩固脱贫成果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
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,我国“三农”工作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。
今年以来,多部门出台文件,加强政策传达和监管指导,推动法人机构成立乡村振兴内设机构,完善乡村振兴考核通报机制,加大乡村振兴政策倾斜力度。
6月16日,中国太保(601601)产险广东分公司在广州市从化区落地的水稻区域产量保险,是其孵化的又一个创新项目,可以直接保障水稻区域产量降低的风险。一方面,通过遥感技术结合专家的地面采样数据,能够精准监测出水稻的产量和损失程度,让农户在受灾后更快、更公正获得理赔款恢复生产;另一方面,通过遥感技术为农户提供出苗管理、长势监测、产量评估、收获管理、农事管理、气象精准服务等,帮助投保农户实现从种到收的农业全流程管理和风险预警管理。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中国太保产险已开发3765款农险产品,涵盖超过200个作物品种,在全国31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分布着3478个太保“三农”服务站,有15000余人的农村协保员队伍全年服务广大乡村地区。
上述案例是保险业持续创新有效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行业坚持创新和服务引领,积极扩大创新产品试点,不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供给,通过AI承保、遥感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全力支持农村地区发展。
今年4月,银保监会发布《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》,要求银行业保险业围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领域,加大信贷和保险服务供给。优先支持国家粮食生产,助力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,创新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农户和进城农民。同时,扩大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,鼓励发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。积极发展面向低收入人群的普惠保险,创新商业养老保险产品,开发针对县域居民的健康险业务、定期寿险以及农村意外险等业务。
上一篇:中保协报告:3年间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逾45万亿元保额绿色保险保障
下一篇:中国太保产险:服务国计民生 坚守初心再出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