牦牛对于西藏的农牧民来说,无疑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,然而,俗语有言,“家财万贯,带毛的不算”,一旦疫病或天灾来袭,农牧民几乎没有抵抗之力,受到的打击也堪称毁灭性。如何破解这一亘古难题?近日,记者从中国平安集团了解到,自2023年平安产险在西藏那曲比如县开展藏系牛养殖保险(俗称“牦牛险”)以来,短短一个月时间给全县5000多户牧民、16万头牦牛打上了带有二维码的耳标,拍上照片,每一头牦牛都拥有独一无二的“身份证”,从此,它们将被精细管理,被保险牢牢守护。
西藏那曲,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,是全国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,也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,下辖1个区和10个县,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。其中的比如县,在藏语中名为“母牦牛的部落”。那曲市政协委员、平安产险西藏分公司那曲中心支公司总经理丁伟超告诉记者,藏系牦牛属野外散养,如果没有牲畜耳标、“牛脸识别”等科技化手段来建立牦牛的身份识别,很难解决农险承保过程中道德风险防范难、骗保问题严重、理赔信息核实困难等痛点。“为了实现牦牛的精准识别,我们需要将一枚带有二维码和数字的特制耳标钉在牦牛的耳朵上,植入该头牛的身份、地理位置等信息。同时,用平安爱农宝App实现拍照和系统记录,一头牦牛,分别拥有牛头、牛全身、耳标三张照片。一旦牦牛发生意外死亡,只要资料上传齐全,理赔款最快24小时内到账。”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和中国排名第一的险企,丁伟超对中国平安的服务很有信心。
在丁伟超看来,开展“牦牛险”最难的地方是在极端工作条件和限定时间内,为散落在野生环境下的投保牦牛打上耳标。“那曲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,高寒缺氧是常态,一般人来了可能连一天都待不住。由于牦牛每天7点至19点均在野外食草,聚集难度大,仅在春夏之交的配种时才会下山,我们必须在牦牛下山的一个月内,为所有投保牦牛打上耳标。在西藏地区,通往每个村的道路往往都是非铺装路面,一次单程拜访,常常需要交替使用驾驶汽车、骑摩托车、骑马等方式才能前往农牧民家中,有时一天的时间都不够。截至2023年7月31日,我们实现耳标打钉率为93.1%,共计完成了牦牛耳标打钉19.3万片,拍照并上传检验照片39.3万张。”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丁伟超笑言,“看起来简单的‘保险’工作,其实更像是提心吊胆地闯关冒险,跟取经一样难。”
丁伟超和同事走遍了比如县的10个乡镇、172个行政村,挨家挨户去宣传推广、查验标的和收取保费。据悉,牦牛险属于政策性农业保险,我国按照“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自主自愿、协同推进”的原则,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。一份牦牛险的保费是150元,保额为5000元,其中由农户自缴6%,剩余的94%则由中央、自治区、地级市、县四级政府财政补贴。“我们咬紧牙关,秉承‘越远的地方,越需要我们’的信念,不遗漏一户牧民,争取做到应保尽保、应赔尽赔、应赔快赔,就是要把国家惠民的好政策落实到‘最后一公里’,让群众相信保险的力量。”丁伟超坦言。
一枚小小的牦牛耳标,背后体现了数字金融和科技金融的成果。一方面,平安产险积极开展防灾减损、风险减量服务,通过平安爱农宝App向农牧民发送气象预警信息、在冬季来临前,还提醒牧民进行风险巡防,协助储备草料,减少牲畜的死亡概率。另一方面,通过大数据手段,发现苗头性和隐患性问题,即刻采取有效手段,最大程度减少农牧民的经济损失。“今年1月,我们发现有个村子的牦牛发生疫情传播速度很快,当时生病的牦牛有236头,我们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汇报,并采购药品联系兽医进行及时干预,最后死亡牦牛只有100多头。”丁伟超自认为干的都是“分内事”,却收获了锦旗和感谢信。
最让丁伟超骄傲的是,“许多藏族同胞视牦牛为‘家人’与‘图腾’,每头牦牛都拥有自己的藏族名字,很多藏族农户可以叫得上家中每一头牦牛的名字。通过牦牛险,给它们打上耳标,相当于是用一个保护的形式,让它们完美地走完一生。有了这个保障,牧民们能更安心地放牧生活,我们所有的付出就都有意义了。我们和牦牛、和草原,所有的生命依靠在一起,这才有了我们永远的家园。”
实际上,牦牛险只是平安产险在比如县提供的其中一项服务内容,他们还为藏系牛、藏系羊、青稞、油菜、马铃薯及农房等6种政策内标的提供风险保障。在未来的设想中,他们还在谋划商业性农业险、溯源险等特色农业保险,真正发挥保险的“经济助推器”和“社会稳定器”作用,真正帮助农牧民“旱涝保收”。
上一篇:普聚金融服务 惠及千企万户——平安产险河北分公司积极开展“普惠金融推进月”行动
下一篇:春茶采摘忙 阳光财险来护航